公海检测中心

最新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动态

《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规范》解读


2020年教育部发布新版《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规范》,秉持坚持目标引领、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评促建的原则,对2015版的内容结构进行扩展,体现了加强价值引导、综合普及应用与引领发展等6个方面的新特点。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显著特征。《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的战略任务,旨在推动教育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的变革创新,以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数字校园是教育信息化的具体形式,已成为学校办学的基本条件,也是支撑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沟通校企合作、促进师生发展的必需环境。2020年6月,教育部发布《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为各级各类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提出了全面系统的要求。随后在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共同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中,“落实《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规范》……指导职业学校系统设计学校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被列为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的重要任务之一。深入理解数字校园的内涵、架构以及《规范》提出的总体要求,对于职业院校借助信息化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编制背景与过程

2015年1月教育部发布了《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之后各级政府积极宣传推广,对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与促进作用。尤其是教育部在“十三五”期间启动了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项目,遴选出的400多所实验校,进一步推动了职业院校信息化快速发展。

随着职业教育迅猛发展、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对职业教育信息化及数字校园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2018年6月,在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指导下,来自清华大学、山东大学、江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大学、顺德职业技术学院9家院校10位专家组成《规范》编制专家组,开始着手在原有规范的基础上修订起草新的《规范》。

2018年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聚焦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对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并制定了包括数字校园规范建设行动在内的八项实施行动。《规范》就是在职业教育领域落实该《行动计划》要求,针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提出具体的规定,为职业教育信息化提供标准依据。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和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制度标准中都涉及了信息化建设标准,并提出大力推进“互联网+职业教育”,对《规范》的修订起草提供了新的参照。《规范》编制专家组在起草过程中,秉持三个原则:一是坚持目标引领:明确职业教育及信息化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引领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工作;二是坚持问题导向:面向职业院校及信息化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注重《规范》可实施、可操作、可落地;三是坚持以评促建:遵循职业教育及信息化相关法规文件精神,坚持依法治教、规范办学的发展思路,将《规范》作为职教标准框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基于《规范》的评审促进职业院校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专家组认真领会系列职业教育及信息化的政策精神,于2018年7月发布《关于征集原<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修订意见的说明》,收到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职业教育等多方面专家的反馈意见和建议;后经历多渠道资料收集(国内外文献、政府政策文件、相关标准与规范、国内外实践案例与相关项目等)、院校调研、内部讨论、专家评审以及三轮文字稿修改完善工作,于2019年10月完成《规范》讨论稿;在征集了50余所职业院校领导与10余家教育信息化企业的修改意见后,2020年4月完成《规范》提交审议稿,并于6月经教育部正式发布。

二、数字校园的内涵

1993年,美国政府提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计划,被形象地称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1998年,美国副总统戈尔正式提出“数字地球(Digital Earth)”概念,其特点是以因特网为基础,以海量地理数据为依托,实现对地球的多分辨率、三维空间的描述。此后“数字(Digital)”的概念被逐步引申,产生了“数字政府(Digital Government)”“数字校园(Digital Campus)”等,意指通过数字化和网络化提供更加便利高效的管理和服务。实际上美国大学校园网络建设开始的更早,关注信息技术的适用性、教师培训和投资效益等问题。

国内大学校园网建设也始于20世纪90年代。1996年清华大学借助211工程的支持,启动了信息与计算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Tsinghua Information and Computer Infrastructure),英文缩写TICI,因而被称为“泰山工程”。经过多年发展,数字校园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开始,到提供管理和服务,从只关注技术系统建设到技术与组织体系并重,从建设与应用到关注用户体验和获得感,从数字资源建设到支撑教育教学变革,从互联网到Web2.0,再到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型信息技术的不断应用,依托数字校园建设推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全方位变革成为发展趋势。

《规范》将“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内涵界定为:“网上虚拟校园与现实物理校园深度融合、良性互动的信息化环境,支持职业院校实现混合教学、泛在学习、个性化学习、精细化管理和智能化服务,通过信息化支撑、引领驱动职业院校现代化进程。”数字校园借助各类信息技术应用,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渗透在教育教学、学校管理、校园生活、文化传承、社会服务等各方面,并构建以大数据管理为核心的一体化信息服务平台,提升院校信息化服务水平与治理能力,促进院校改革发展;该内涵同时强调了“驱动职业院校现代化进程”,具体体现为“构建信息技术支持的工学环境,数字化融入实习实训,支持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构建网络化职业教育和培训平台,满足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相衔接的管理需求,支持终身化职业发展”。

近年来出现了“智能校园”“智慧校园”等术语[,《规范》依旧沿用“数字校园”,主要源于四方面原因:一是各种新技术的核心都是数字化,“数字化”是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二是与近年来国家教育信息化文件中关于“数字校园”的提法保持一致,与原《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的提法保持一致,以免新旧版本《规范》的核心概念发生变动后造成不必要的混乱;三是根据《规范》编制项目组于2018年对全国27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631所职业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情况的调研结果,明显存在“高职强、中职弱”“东部地区强、西部和东北地区弱”的现状,《规范》所提“数字校园”要求对发展较慢的学校依然很高,需要考虑普及应用、均衡发展的现实性;四是智能校园或智慧校园是数字校园发展的高级形态,在职业院校中尚未有成熟的应用,是今后发展的方向,鼓励一部分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先行先试,但不作为整体要求。

三、《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规范》的内容框架

 

 

《规范》由之前版本的7章扩展为11章,章节内容及对应变化关系如图1所示:一是将原规范的“应用服务”一章拆分为“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两章,强化数字校园对院校教育教学的支撑作用;二是将原规范“基础设施”一章拆分并扩展为“支撑条件”与“网络安全”两章,增加了网络内容安全与舆情管理、网络安全能力建设等要求,以适应当前网络风险管控的需要;三是将信息化组织管理保障的相关内容从原“总体要求”中抽取形成“组织体系”一章,突出强调职业院校数字校园不只是信息化技术系统的构建与应用,更重要的是体制机制创新,加强数字校园顺利实施、平稳运行与持续发展的组织保障要求;四是增加一章“评价指标”,便于对各级各类职业院校的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情况进行质量评估,促进职业院校信息化工作可持续发展。规范主要部分的关系如图2所示。

 

 

四、《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规范》的新要求和新特点

《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调研结果显示:截至2018年底,职业院校数字校园信息基础设施和相关支撑条件建设发展态势良好,超过50%的职业院校完成了门户网站、数据中心、统一身份认证等公共服务系统建设;对于职业院校常用的15个信息系统,超过65%的院校建成了8个及以上信息系统,但应用较好的比例仅为22%。由此可见,职业院校数字校园普遍存在“重建设、轻应用”的问题。基于此,《规范》相较2015年发布的《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从名称上去掉了“建设”二字,旨在引导职业院校数字校园从建设转向应用。为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规范》扩大了适用范围,从原来包括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到覆盖所有类型的职业院校,包括初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院校,以及已经审批通过的本科职业院校,或未来可能的应用型本科、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院校等。除此之外,提出了新的要求,体现了新的特点:

(1)加强价值导向、明确数字校园的最终目标。《规范》中明确提出,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工作必须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数字校园的最终目标是发展师生信息技术素养与职业能力。

(2)进一步明确数字校园与职业教育现代化之间的内在关系。数字校园的实施应以信息化作为职业教育系统变革的“内生变量”,引领和支撑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推动职业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和体系重构。强调了数字校园与学校发展战略的融合发展。数字校园发展是一个持续优化和改进过程,要根据学校发展战略和事业发展规划,借助数字校园将信息化上升为学校发展战略,并与其他战略融合,坚持“统筹规划、顶层设计、安全优先、注重集成、协同推进、应用为上、关注体验、运维管理、持续改进”等原则和步骤进行。

(3)凸显了数字校园对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教学的支撑作用。将“教育教学”从原规范的“应用服务”一章中独立出来,强化了数字校园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办学、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验实训与顶岗实习、职业培训等的支撑要求。

(4)注重新兴技术对数字校园的赋能作用。在《规范》中说明了各类新兴的信息技术如大数据、人工智能、VR/AR、5G、区块链等对数字校园的赋能作用,并在相应章节体现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和支撑作用。

(5)充分考虑了普及应用与引领发展两个方面的要求。《规范》名称仍沿用“数字校园”是考虑到各级各类、不同地区职业院校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均衡特点,着重普及应用的要求,评价指标也分为高职和中职两套,同时阐明智能校园或智慧校园是数字校园发展的高级形态,是今后发展的方向,并在具体章节内容中予以体现。

(6)注重与相关规范对接。《规范》“师生发展”一章包括“学生发展”,提出了学生信息素养的要求,分为通用信息素养和职业信息素养两个部分。其中,通用信息素养部分与教育部科技司正在编制的《中小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相类似,因而直接引用了其中关于“信息意识与态度、信息知识与技能、信息思维与行为、信息社会责任”的指标要求,以便今后对职业院校尤其是中职学校学生进行信息素养评估时具有统一的标准和口径。

五、推进《规范》实施的建议

《规范》的发布将促进、引导职业院校“十四五”时期信息化的发展。为了推进《规范》的顺利实施,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加强统筹领导。一方面,将《规范》在职业院校的实施与职业教育学校设置、师资队伍、教学教材、安全设施等办学标准等统筹规划、协同推进;另一方面,将《规范》在区域的实施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数字校园规范统一推进、相互支持,引领教育信息化全面深入发展。

二是支持示范引领。结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中提出的“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建设行动,促进职业院校在《规范》指导下,积极探索数字校园发展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引领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

三是开展普惠扶持。在“十四五”时期按照《规范》的基本标准,面向偏远地区、贫困地区的职业院校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开展数字校园的扶持培育。总结扶持工作经验,特别是借助互联网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形成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多元参与的可持续发展机制,指导发展较慢的职业院校补齐信息化短板,促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

四是加大宣传力度。各级政府、学会、研究机构、职业院校、企业等,采用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网络传媒等多种媒体进行宣传,推介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发展成果和典型案例,推动数字校园深度应用成为各方自觉行动。

五是做好研究工作。持续开展数字校园及职业教育信息化的相关研究,不断完善国家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标准体系。

 

 

本文摘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年第34期。 韩锡斌,崔依冉,罗杨洋.职业院校数字校园的内涵、框架及要求——《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规范》解读之一[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34):5-9.


电话:0351-5665697 地址:太原高新区晋阳街联合大厦A座4单元1203号
传真:0351-5665697 邮编:030006
Copyright ? 公海检测中心 晋ICP备16007745号-1